原來,信息化交易是指對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流等各種信息的及時、有效、完整的反映或獲取。由跨職能企業(yè)和跨組織企業(yè)產生,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對數據進行清洗、整合和挖掘,從而更好地掌握供應鏈的運行狀態(tài),控制財務風險。
如今,交易信息化的含義進一步擴大。為了實現金融風險可控的目標,不僅要獲取和分析供應鏈運作中直接產生的各種信息和數據,還要實現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有效的信息治理。
第一,保證供應鏈業(yè)務的真實性。即供應鏈上的所有業(yè)務都是真實可靠的,產生的價值是持續(xù)穩(wěn)定的。要做到前一點,需要核對交易憑證、單據和供應鏈運作狀態(tài),保證交易的真實性。
此外,大數據還可以用于輔助判斷供應鏈業(yè)務的真實性,即海關、檢驗、匯款、稅務、水電等間接數據挖掘和分析,例如供應鏈參與企業(yè)中一般納稅人的合格時間、納稅等級和納稅情況、結匯情況、年度用電用水程度等。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可以間接了解生產經營的真實程度。
第二,保證供應鏈的物流能力和質量。即在從事供應鏈物流服務的過程中,明確物流作業(yè)的質量、數量、時間、地點、價格和方向。比如物流運作能力、庫存周轉率、物流網絡是否能完全滿足供應鏈交易或相應主體的要求,單個商品的符合性也是需要關注的重要信息。
第三,確保供應鏈資金財務風險清晰可控。交易信息管理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對供應鏈中的資金流和財務狀況有清晰的了解,否則這些信息的缺失會直接導致供應鏈中的財務風險。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采取各種渠道掌握幾個方面的信息:一是現金流和利率狀況;二是企業(yè)自身的財務管理和內部控制制度;